2025-03-19 10:26
2025-03-31 00:00
2025-03-28 15:30
2025-03-28 15:30
2025-03-27 15:30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韶山研学伟人故里行,走进伟人故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的韶山行”让学生赴韶山接受红色洗礼,汲取精神力量。
从纪念馆出来,竟已是夜晚将近,暮色暝暝,我们乘车在阴暗的天色里一路颠簸,在天空完全黑暗时,到达了毛主席故居。
同学跟我说:“夜访故居,独特体验,亦是奇遇。”确实,没有了纷繁的景物陪衬,拥在围栏里前行,那面前暗沉而又古老的斑驳老屋,怀抱我们从历史的深厚与宁静。
进入故居,不知是地面不平还是紧张不已,我感觉心中起伏不定,床上的老蓝布,地上的黑漆柜,都似乎透露出当年的生活光景,当年这桌子上放过主席辞父离乡的信笺吗?当年毛主席是怎样在这里起卧作息?墙上分布着团团裂痕,前面又是一个门,门槛还是太高了,虽然我是个朝气蓬勃的青年,还是不得不低头弯腰,才能穿行,在当时的境况中,人们只能弯腰苟存,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的原因。心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人,是一定要推翻封建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的。
但主席真的生来就与众不同吗?可能也不是,在一间屋里,我们看见少年时期毛泽东与其兄弟姐妹四人唯一的一张合影,合影上的情景,是多么相似,虽然年代上离我们那么远,却又仿佛离我们那么近,那多么像一个平凡家庭的团聚情景,我们提前的就了解到,主席年少时的坎坷经历,他求学的一路辗转,这与许多青年所遭受的经历是多么相近,但是主席一直坚持,一直顽强,一直拼搏不息,他没有在意他人的目光,也不关心什么打击,只是一直向前走,向前走,穿过黎明前最昏沉的暗夜,直到晨光满天
于我而言,这次活动,让我深刻的体会到,英雄也来自平凡,只要肯吃苦,肯奋斗,百折不挠,九死无悔地去坚持自己的理想,投身时代洪流,平凡人也可以造就伟大。
生命不止,拼搏不息,继往开来,砥砺奋进。
以青春之名 书时代答卷
从历史的滚滚长流中走来,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位又一位风流人物的革命精神。本次研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缅怀先辈和继承红色基因,继而让吾辈青年以青春之名,书时代答卷。
缅怀。此次我们走进的是韶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当我们在毛泽东广场上宣誓时,那座庄严的铜像仿佛在说“恰同学少年”,令我汹涌澎湃;当我们在参观毛泽东故居时,那座古老的建筑仿佛重现了几十年前挑夜苦读的场景,令我感慨万千;当我们聆听先辈的革命事迹时,那一帧一画浮现在我们眼前,令我激昂向上。我们的先辈用自己身躯为我们换来了今天和平与安宁!
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一句铮铮誓言回荡在我的耳边,这是毛泽东十七岁告别家乡写给自己父亲的诗句。他从小立志读书育人,后更是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先辈的事迹告诉我们立志的必要性,作为时代接班人的我们理应志存高远。如若没有远大的抱负,也就无法坚定前进,又何以去谈论为中华之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推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行稳致远呢?
追梦。光立志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行动。令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在“神舟十号”的返回舱下倾听英雄的故事,那是我们无法看见的日日夜夜,是光鲜亮丽下的真实写照。毛泽东同志也不例外,他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挑灯苦读,哪怕在北京大学当读书管理员的时候也从不忘记自己的使命。正因为他背后的读万卷书,才帮助了他后来的行万里路。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积累,为实现志向打牢基础,最后将量变变成质变。先辈的牺牲换来了今天,我们应当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
“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风物耐人思。”从缅怀中寻得启示,到学习精神立下大志,最后再勇于追梦不止于心动。先辈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无形中指引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前进的方向。愿吾辈青年勇于担当时代重任,不负先辈所托!
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时代重任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的这首诗既反映了他对父亲的深情厚意,也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2023年9月4日下午,我们坐车抵达了韶山。首先我们去了毛泽东广场,广场呈“中”字型布局,铜像周围摆满了花篮,在这里我们面对铜像庄严宣誓并为毛主席献花。
下一站,我们来到了毛泽东故居,它是半草屋半瓦舍的结构,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的童年,他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在这里他教育亲人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带领全家走上革命道路;在这里,他组织召开农民座谈会,发动农民运动。
毛泽东同志的故居,不仅是一代伟人的诞生地,也是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起点。勤俭节约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毛主席也一直保持着这良好的习惯,他的衣服鞋子都有补丁,有一件睡衣有73个补丁。这告诉我们在物质上不攀比,在生活中不浪费。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回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毛主席酷爱读书,在他的卧室里,床上,办公桌上,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毛主席有两个读书方法:一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二是先博而后选。毛主席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对书的内容进行批注,单单是一本《资治通鉴》他便翻阅了十七次,毛主席读书先是广泛的读而后再选自己喜欢的书来读,他“手不释卷”的精神告诉我们要养成“ 好读书 ,读好书 ”的良好习惯 。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句话包含了毛主席对青年人的美好祝愿,愿我们能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国旗下的讲话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我是来自高一2402班的张译夫。沐浴在钢中金秋的阳光里,站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讲台上,此刻的我,无比的激动与自豪,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谨以此来表达对祖国母亲七十五华诞的祝福之情,表达对为建设新中国付出鲜血和生命的无数英雄烈士的敬仰怀念之情。
回望新中国的坎坷历程,我们深知正是由于这中华民族闪亮的精神坐标,这充斥于天地间的英雄气概,才将那个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改写成了今日的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巍巍大国。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会问,战争的硝烟已逐渐散去,和平的岁月里,英雄烈士是否依然能岿然挺立在每个国人的心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前不久高一年级的韶山研学中,逐渐变得清晰和坚定。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在大思政课上,老师为同学们讲述少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求学立志的生动故事,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正是那无数英雄儿女,少年壮志,在远大的志向指引下,他们探寻真理,求救国之路,他们无惧艰险,上下求索,无论岁月如何流逝,他们始终在历史的天空里熠熠生辉。吾辈青年,站在时代的潮头,世界格局已然巨变,虽无须再上疆场抛头颅、洒热血,却也更应该向那些英雄儿女般立凌云志,怀天地情,只有坚定了信念,明确了求索的方向,我们才能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蒙蒙秋雨中,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站在了韶山烈士陵园里,认真聆听着长眠在这片青松下一千多位英雄烈士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那一封封令人肝肠寸断的绝笔家书,那一颗颗在敌人无情摧残下昂起的头颅,那一滴滴在激烈战斗后淌尽的滚烫血泪,那一次次在家与国的艰难抉择时最后的义无反顾......都通通融进了英雄烈士们那崇高的家国情怀里。而我们这群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新时代少年,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开启的新长征路上,更要时刻牢记我们的使命,永葆家国情怀,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同频共振。
同学们,我们要铭记: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每一次对他们的缅怀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每一次对他们的致敬都是精神的传承。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又是一年国庆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在英雄烈士赤色精神的指引下,刻苦学习,挺膺担当,在时代的答卷上,做出最嘹亮的回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钢中少年,强国有我!”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我的韶山行
韶山,一个承载了中国历史重要篇章的地方。在这初秋的微凉中,我再次踏上了这块活生生的“红色课堂”。
大思政课上,我先是被制作精良的视频讲解所震惊,在讲解员一步步的推进中,我们从毛主席年幼时对学习的热爱,一直走到他青年时的鸿鹄壮志。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教授询问毛席的志向时,对比起其他人明确的目标,他却回答“不知道”,我想他并非是真的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不知道”,而是尚未探寻到实现志向的一条明晰的道路,在毛主席对教授的回信中,我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条路——真理。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尽管无数能人志士都在提出救国之路,但见效微小,洋务运动、戊成变法……种种法子好似都用尽了,可却好像无法扶大厦将倾之势,此时的毛泽东无法拔开脚下的雾也并不奇怪了。
不过,我想最终使毛泽东认定“真理”,除了有苏联的成功实践外,也离不开他爱读书的功劳。史书可以让毛泽东见往知来,认清当下一切没有结合群众的变革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马克思主义思想则为毛泽东寻找真理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所以,如果对前路感到迷茫时,不妨去书中寻找答案,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在浩瀚的书海里闪闪发光。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拜访了毛泽东故居,故居被一大片金灿灿的水稻围着,我觉着这故居竟带给我和水稻相同的感觉——如此安静地存在着,或许只是一道平凡的景色,但当你仔细地端详它时,却有一种其它任何事物不能带来的力量,尽管它朴素、简单。行走在稻田间的小路上,故居与我渐行渐远,当初毛主席立下“学不成名暂不还”的志向时,是否也像现在一样穿过稻田,一步三回头地与这儿告别,肩上的行囊,脚下的路,不知何时会再见。
回首这次的研学之行,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得到了一种精神。这是一种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我相信,这种精神将伴随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将牢记这份深刻的研学心得,砥砺前行。
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这首诗是幼时的毛泽东在私塾时所作。毛泽东是一代伟人,是革命领袖,为传承其精神,我们进行了韶山研学,深有感触。为此,我们遨爱国之海,乘理想之舟,扬青春之帆,踏复兴之路。
博学而心志明,笃行而理想成。理想是一把熊熊炬火,引领吾辈青年逐浪前行,勇攀时代高峰。德莱塞曾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毛泽东在求学路上,曾在一张地图明了理想,他深知中国正处于危难之际,百姓深陷苦难之中,他想寻求一条救国之路。于是,毛泽东拼命地读书,想从书中寻求一点希望,后曾有幸在北京图书馆知晓了马克思主义后,他开始踏上了改造中国之路。
明正确目标,达理想之岸,周恩来总理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同志曾将一本《资治通鉴》反复阅读了17遍有余,三百多万字的书啊!可知其的艰辛。南华教授丁德馨一生致力于铀矿采治科研和教学工作,建立了中国完整的铀矿采治学科体系,他曾说,“我的科研方向就是国家需要什么就搞什么”,上一代人能做到,我们这一代人也可以,我们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为自己奋斗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脚踏实地学习很重要,杨绛先生曾读“你的问题在于读的并不多,而想的太多了”,毛泽东从小热爱学习,读书的事从不需要先生担忧,只需一遍就能记住,因而被大家称为“省先生”。直至今日,他仍旧热爱读书,我曾观察到主席卧室的床一边高一边低,听讲解员说主席喜欢在床上办公看书,日积月累下来,床上的书越堆越高,怕砸到主席,所以将睡的那块加高了些,我听肃然起敬。毛泽东爱读书是众所周知的,就如他所言,“我拼命的读,贪婪的读,就像一头牛闯进了菜地里,尝到了菜的味道,拼命的吃”,他这种爱读书的精神,我们应该传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卫国强国,无悔青春。毛泽东一家牺牲于革命,曾有毛家兄弟姐妹言:“只要革命成功了,宁死也不悔”。杨开慧也言:“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舍身为国,以爱国之名,争民族之自由,书时代之华章。
当代青年生逢盛世,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辽阔,施展抱负的前景无比光明,唯愿我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的韶山行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韶山,是一个音韵翩翩山水环绕的风水宝地。历经载载,红色蔓延,韶山,成了一个振奋人心、凝聚党源的革命圣地,在这个初秋,我又一次来到了这里。
屹立在广场上的我仰望着,高达32.5米的铜像巍峨耸立,肃穆而庄重,迎着朝阳的铜面泛着点点星光,红色的旗帜顺着风儿舞动,同袅袅云烟袭罩的青山抚慰在周围,仪式开始,我们庄严宣誓,铜像眼中的慈祥欣慰与铿锵有力的誓词互相回绕,有一种爱国之意传承心间。
接下来是一场动人心魄的思政课堂,抑扬顿挫的授课声带我投入其中,让我来了一回毛泽东一生的沉浸体验,在一次焦灼的父子争吵中,他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在一次梦想的师生碰撞中,他答:“我将寻求真理,而不是模仿性。”在一次展望的未来期许中,他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北京图书馆让他知晓了马克思主义,从此踏上了改革之路,不断超越身体的极限,最终“雄鸡一唱天下白。”
是一种志向,一种责任,一股对国家深深的情怀,让平凡的他造就了伟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身处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不禁深深思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看似风雨无阻,国泰平安的家园,只不过是有无数默默仁人志士在负重前行,我们便更应稳稳接住接力棒,将中国的宏伟历史继续书写。
沿着小道,我们走进了毛主席长大的地方,这里背靠山群,前有塘坡,保留着原先的乡土气息,故居中的每一片砖瓦,每一件陈设,都仿佛诉说着伟人曾经的点点滴滴,有句话说“苦不苦,想想长征而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先辈。”在当今看来,如此简朴,简洁的环境真算不上好过,但在那时,这已十分优越,或许是那份体查民情的共鸣与对乡邻百姓的担当,使这颗革命的种子愈发深埋,脑海中不禁画幕片片,有白衣天使戴着口罩转身而去的背影,有导游不辞辛苦叙着历史文物的声音,也自三尺教师讲尽志人道理的耳麦,是那么深刻,相同又不同。
参观陵园时,时而的小雨让天空覆满了雾气,鲜艳的党旗的锦旗远远映衬在英雄纪念碑上,“铭记历史”四个大字照映心间。雨越来大,白玉石像前,我们身披雨衣,认真聆听着讲解,分不清是雨还是汗,只有坚毅的目光最动人心,雨中的小屈折打不倒我们,未来的拦路虎、绊脚石我们更要坚定迈过,为先辈,为祖国,更是那永流传的革命精神。
回首这次研学旅行,不似儿时的走马观花,不似初中的回顾历史,而是一种思想上的进步与感悟,我们要与时代呼应,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向现实。
游韶峰溯红色足迹 促成长悟伟人情怀
这次研学,很累,很充实,很澎湃,很受益。
——题记
9月20日正午,“我的韶山行”研学的旅途顺利拉开序幕,这是独属于2416的第一场研学活动,启程的路途中,大家都很雀跃兴奋,并未被未放晴的天空影响。摇晃的大巴车平稳地在大家地欢声与歌声中,牵动着同学们的期待,向着目的地靠近。
下车便是四千多人的开营仪式,闷热的天气,虽没有烈日暴晒,但又像回到了军训时一样,汗水打湿了脊背,但举于头顶的右拳却牢牢攥紧,宣誓时坚定的目光看不出一丝疲惫与不适。那种辉宏的气势与强大的力量十分震撼与振奋,身处于队列之中,看着大家坚毅的神情,我想到了一个词——“信念”。
韶山,是一片有着坚定信念的土地,这里每一寸土地,每一捧泥壤无不热烈,无不澎湃,无不令人动容。这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1700多位先烈舍家为国,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所护住的一方净土。此次出游最令我深刻的是前往烈士陵园。讲解员如临其境的讲解,近三百级的楼梯,强风,细雨,一到达就为这一阶段的学习提供了悲壮而肃穆的氛围。狂风呼啸,远处青山上的古松便随风起浪,潮汐般的声音,一浪接着一浪,前赴后继。抬头见一柄长戟直指天空,红旗飘扬,红缦萦绕,颇具“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
开始爬山时风很紧,连绵不绝的小雨,望望高高的终点,生理上腿自然是累软了,但就是咬咬牙,调整着呼吸一口气登上了顶。立于平台之中,似一下跃于群峰之上,“一览众山小。”那种大汗淋漓后的畅快与自在,对困难的砥砺无需教诲,俨然已流淌进大家的心间,激荡出澎湃的涟漪。
对六位烈士生平的学习,听着耳麦里沉郁顿挫的讲解,令人肃然起敬。我庆幸更感激能有英勇的先烈为我们撑伞,为我们守住安宁与和平,更是无比钦佩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下坚定的信念,不惜生命忠于革命。现在灯台下凭心地安静书写,却是那时地炮火轰鸣,战火肆虐。以生命筑高墙,他们是最勇敢地战士,为他们献上无上的荣耀。
第二天起得略早,有幸看到了日出,阳光从地平线下探身的瞬间,吝啬地雾气中的群山环绕,到基地外翻卷的稻苗,从连绵的湘江,到心系着这条江流的人们。对着发亮的东方,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征程。
伟大的祖国如初升朝日,具充足的动力信念,向前迈进!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