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4-29 17:05:15
4月26日,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第一中学,“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仍在继续。
此前,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第一中学师生和县里其他学校的1400名师生赴韶山开展了“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
随师生们一起从韶山返回辰溪的中国教育报融媒体报道组,近距离见证了辰溪一中“我的韶山行”研学总结大会。
记者真切感受到,精心组织的仪式、内容充实的活动,让红色研学在学生心中刻下更深的印记。
“我的韶山行”还在延伸……
1
“要像毛主席一样胸怀大志、追求真理”
早上八点半,记者来到辰溪一中的操场上。
葱郁的熊首山下,600多名刚刚结束红色研学之旅的师生,再次集合,举行“我的韶山行”研学总结大会。
如果说两天前的出征仪式是为了更好地到达,那么这一次的大会,仿佛是为了更好地再次出发。
庄严的升旗仪式后,12名学生代表参加此次研学的12个班级,相继上台发言。
高一(3)班学生林紫涵说:
“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使命就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高一(5)班学生周小米说:
“在这风华正茂的年纪,我们要像毛主席一样胸怀大志、追求真理,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
在现场,记者听到,每次发言都会激起一片热烈掌声。
“我用青春的名义宣誓!”
在个人总结后,领誓学生健步上台,与同学们一起大声诵读班级誓言:
“高一(3)班宣誓,我要踏过书山坎坷,渡过学海茫茫。不负天赐的智慧、不负青春的理想,不做怯懦的退缩,不做无益的彷徨!我将把我的青春献给伟大的祖国!”
……
凝练着学生们研学所悟的铮铮誓言震荡校园。
主席台前的宣誓签名墙上,各班学生庄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在热烈的气氛里,总结大会圆满结束。
韶山市思政教育实践中心副主任邹佳文告诉记者:
正是通过研前、研中再到研后的完整设计,“我的韶山行”走出了学生只游不研、只游不学的普遍困境。
“真正地让行走的思政课不仅入眼,更入脑入心”。
2
“学校为你们感到骄傲”
刚和辰溪一中师生们接触时,总有教师向记者“垫话”。
“我们这是小地方,孩子们没见过啥世面。”
“学生没参加过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几乎没有经验。”
说了几次,记者明白了:教师们担心学生“露怯”,在给我们打“预防针”。
然而如今,讨论起四天来的经历,很多教师都睁大了眼睛。
辰溪一中办公室主任、地理教师彭叶玲惊讶于学生在研学中的表现:
“我以为会有同学开小差,不听指挥。没想到他们表现出出乎意料的集体荣誉感和超乎寻常的纪律性。”
总结大会上,石绍学郑重地说:
“你们在毛主席的家乡展现了优秀的自己,学校为你们感到骄傲!”
一场研学,激励着大家深入思考如何办好高中教育。
研学总结大会上,高一年级英语教师潘海玲从切身体会出发,鼓励学生们以运动强健体魄,以读书强健灵魂:
“毛主席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当广泛阅读,丰富自己的认知,积累人生的底蕴。同学们,你们准备好多多读书了吗?”
……
“我们准备好了!”
潘海玲每次发问,学生们都大声回应。
全程旁听研学总结大会的辰溪县教育局局长谢伯圣说:
“怀化、辰溪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酉书院文脉深厚,芷江受降彪炳千秋,袁隆平在这里培育出了第一粒杂交水稻种子。”
“高中虽然学业压力很大,但我们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深化特色高中建设,构建优质的课外教育体系,让学生们全面发展。”
这些都为辰溪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3
“韶山行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
“我的韶山行”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旅程,也是唤醒内外身心的旅程。
两天一夜的研学,高一(15)班学生杨谨璘重新发现了自己。
两天前,在韶山毛泽东广场,她站在2000余名师生面前领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她又站在学校操场的高台上,为600名同学领唱《歌唱祖国》。
为此,她做了很久的练习。
气息不稳或者唱错调的时候,会招来指导教师的批评。她悄悄难过一会儿,然后继续练习。
之前,16岁的她从未想到自己可以完成这样的任务。她为自己的表现感到兴奋:
“在韶山行里,我真的做到了。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
选择民族声乐道路的她,最难忘少年毛泽东的那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句。
韶山归来后,杨谨璘有了新的梦想,希望自己能将更多更美的民族声乐带到全世界。
在研学第一天晚上的“我的韶山行”思政大课上,台上,主讲教师邹佳文讲得精彩,台下,潘海玲举着手机录得专注。
“我为邹老师的讲课技巧折服。”
下课后,潘海玲正和记者交流,邹佳文恰好从她身边走过。
潘海玲说:
“您能保持一个多小时的强烈情感授课,并且表达和互动始终处于高标准,这样高强度的课堂投入,我很敬佩。”
邹佳文说:
“我只是团队站在台前的人。团队为讲好这门课做了大量的教研和案头工作。”
两位同样年轻的“95后”教师,一见如故,深入交流。
……
因为韶山行,杨谨璘发现了自己的能量,追逐梦想的舞台越来越大。
因为韶山行,潘海玲遇见了相知的同行,追求卓越的思路越来越广。
一百多年前,一位年轻人走出韶山,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
一百多年后,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来到韶山,追忆他的故事,感悟他的智慧,汲取他的力量,传承他的事业。
他们都一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