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了

首页 > 同学汇 > 作品

0
0
分享

分享

以青春之名 赴韶山之约

来源:我的韶山行公众号     作者:桃江县第一中学  夏江灵

踏上韶山土地的那一刻,我并没有立刻感受到想象中的震撼。我知道它是伟人故里,却总觉得隔着一层历史的薄雾。直到研学助理们带领我们穿梭在历史的记忆中,呼吸着毛泽东呼吸过的空气,真正地去了解它。韶山,才第一次在我心里有了沉甸甸的重量和真实的体温。

我们的第一站是毛泽东同志故居。那座泥砖砌成的农舍,静静地卧在青山绿水的怀抱里,简单得近乎朴素。站在堂屋、厨房、那间放着旧书桌的卧室里,我试图想象一个世纪以前,那个名叫石三伢子的少年,是如何在这里劳作的。他需要放牛、砍柴、帮父母记账,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他的肩上。然而,就在这繁重农活的间隙,在每一个深夜里,那盏如豆的油灯下,是一个少年不甘被命运束缚的灵魂,在书籍与思想的世界里贪婪地汲取养分。我忽然明白了,所谓伟人,并非生来就光芒万丈。他起步的基点,与我们每个普通青年一样,是眼前具体而微的生活。他的不凡,在于他从不安于现状,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火,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探寻,更是对脚下这片土地与生俱来的、深沉的爱。这让我反思自己,我们常把“梦想”挂在嘴边,却常常在遇到一点点学业上的困难时就畏缩不前。而那个少年,他面对的是一整个看似固化的旧世界,他的“梦想”是为国家寻一条生路,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与毅力?

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生平展区里,一张巨大的地图吸引了我的目光。上面用红色的箭头清晰地标示着秋收起义的路线,那是一条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传奇之路。起义最初严重受挫,部队从五千人锐减到不足一千。如果是我,面对这样的绝境,会怎么做?大概会陷入绝望与放弃吧。但毛主席的选择是,带领这支残存的队伍,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挺进井冈山。这条看似“退却”的路,最终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这堂最生动的“思政课”告诉我,真正的奋斗,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到底的莽撞,而是基于现实的智慧,是“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解决困难”的清醒与坚韧。它启迪我们,今天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弯路是常态,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那种“向农村进军”的战略眼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

最触动我的,是了解到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的经历。他不仅读书,更用脚步丈量湖南农村,了解真实的中国。这让我反思:我们的学习是不是太局限在课本里了?真正的成长,应该是在书本与社会之间的不断往返。研学途中,我们重走了部分毛泽东调查过的路线,虽然只是短短一段,却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站在韶山冲的土地上,我仿佛听到一种穿越百年的呼唤。那个从韶山走出去的青年,他毕生的奋斗,都与“人民”二字紧密相连。他把自己完全地奉献给了让绝大多数中国人获得尊严与幸福的伟大事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不会再面临血与火的考验,但我们肩负着让民族复兴的“火炬”燃烧得更旺的时代重任。这份责任,要求我们不再做“小我”的囚徒,而是要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宏大叙事中。我的梦想,只要与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我的青春,就同样是在为这片土地奉献力量。

韶山之行,于我而言,不是一次简单的游览,而是一次精神的寻根与加油。我寻找的答案,已然清晰:红色基因,就是那永不熄灭的求索之火,是那百折不挠的奋斗之魂,是那甘于奉献的家国之情。我们从这里带走的不应只是照片与记忆,更应是这份被擦亮、被激活的精神传承。我们将接过那簇从韶山点燃的火种,将它高高举起,照亮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用我们的奋斗与担当,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无愧于先辈的青春答卷。

发送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