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南县立达中学公众号 作者:南县立达中学 2 5 0 1 班 谢 瑾 宣 指导老师:汤焕文
韶山行·清廉序章
踏上韶山红土,风携稻香,青瓦白墙的农舍、澄澈水塘一如往昔,这里是毛泽东清廉品格的起点。院内陈设朴素无华,“粒粒皆辛苦”的教诲、“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准则于此扎根。我们循迹而来,从这质朴起点,开启清廉初心的寻根之旅。
一身清风铸丰碑,毛主席的一生,是清廉自守的一生。革命年代,他在井冈山带头只点一根灯芯办公,延安时期穿补丁棉衣,与战士同吃小米饭,更坚决处决贪腐的肖玉壁,彰显纪律刚性。建国后,他仍保持简朴本色:一件睡衣缝补七十余次,正餐仅四菜一汤,掉在桌上的饭粒必捡起吃掉。面对沈阳的丰盛宴席,他严肃批评浪费行为。毛主席以一生清廉,为后人立起丰碑。
一身清风铸丰碑
青年的时代传承,当鲜花轻放于毛泽东铜像前,我们献上的不仅是对伟人的追思,更是对“清廉”二字最赤诚的叩问。铜像目光如炬,仿佛在回望他一生的清廉坚守:一根灯芯下的家国情怀,补丁睡衣里的初心本色,“功不抵过”铁律中的纪律担当……这朵花,是对他“不私一钱、不徇一情”品格的致敬,更是对“清廉即信仰、简朴即力量”的深刻体悟。
在这方红色土地上,献花的瞬间让我们明白:传承清廉,是接过他手中的精神火炬——以简朴守心,以公心处世,让清廉从历史丰碑化作我们前行的路标,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韶山献花
韶山思政课的清廉启示,韶山的思政大课上,屏幕里毛主席补丁睡衣、拒奢戒侈的画面,与窗外他故居的简朴农舍相映。老师讲他严惩贪腐、不搞特殊的事迹,字字叩击人心。原来清廉从不是口号,是“一粒饭不掉桌”的自律,是“功不抵过”的坚守,更是“权力为民”的初心。这堂课让我懂了,传承清廉,就是以伟人为镜,用朴素守心、用公心做事,让红色品格在我们这代延续。
韶山思政课里的清廉启示
我的韶山行,在红土上读懂清廉的重量。踩着韶山湿润的红土走近毛主席故居,青石板缝里还嵌着细碎的草屑。跨进木门时,目光先落在那床叠得齐整的被褥上——靛蓝粗布上缀着好几块补丁,针脚细密得像生怕漏了风,旁边那张掉漆的木桌,桌面磨出的包浆里,还能看见当年摆放油灯、砚台的浅痕。那一刻突然明白,“清廉”从不是书本里飘着的字,是摸得着的朴素,是过日子时实实在在的选择。讲解员的声音裹着韶山的风飘来:“主席小时候就跟着大人学种地,碗里的饭粒总要扒得干干净净,后来到了北京,亲友想托他找份工作,他都按‘不介绍、不推荐、不插手’的规矩回绝。”后来在思政课上,屏幕里闪过他那件缝补了73次的米白色睡衣,边角都磨得发毛;还有三年困难时期,他7个月没碰过一口肉,连饭桌上掉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的影像。我下意识攥紧了手里的笔,指腹抵着笔杆的凉意才惊觉:原来清廉是对自己“抠门”到极致,对人民却“上心”到骨子里,是哪怕手握权力,也始终揣着一份不敢辜负百姓的敬畏。
离开韶山时,我没买任何纪念品,却觉得心里沉甸甸的。那床补丁被褥、那张旧木桌、那句“不浪费一粒米”的叮嘱,早把“简朴守心、公心处世”刻进了心里。往后再看见没写完的作业本,我会好好收着当草稿纸;遇到需要排队的场合,绝不想着找“方便”。我想,这就是韶山行教我的事——让清廉从伟人的故事里走出来,变成自己每天都能做到的小事。